日本政府于9月26日召开内阁会议,正式敲定重大政策调整:自2027年4月1日起,将施行修订后的《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》等相关法律,其中一项核心内容便是——创设全新的“育成就业制度”(育成就労制度)。
与此同时,自1993年运行至今已逾三十年的“技能实习制度”将同步废止。这一历史性转变,标志着日本引进外国人才的战略从“临时性劳动力补充”迈向“系统性人才培养与长期留用”的新时代。
新制度聚焦17大缺人行业
“育成就劳制度”以“培养并确保外国劳动力”为核心目标,将重点面向农业、建筑业等17个严重劳动力短缺的产业领域接收外国人。原则上,外国劳动者在完成约3年的系统培训和工作后,将被鼓励转入允许中长期居留的“特定技能”在留资格,实现职业发展的平稳过渡。
对中国人才:机遇升级,门槛提高
作为日本技能实习生的主要来源国,中国人才将迎来一系列深刻变化:
1.招募规模:机会仍在,审核趋严
整体赴日工作机会依然存在,但选拔标准将更加严格。企业不再只看“可用”,更看重“可塑”。良好的日语基础、专业匹配度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关键筛选条件。
2.日语门槛:硬性要求,提前准备
新制度预计要求申请者在入境时即具备日语能力考试N5水平。这意味着国内的日语学习投入(时间与费用)将显著增加,语言能力成为不可绕开的“入场券”。
3.转职自由:打破枷锁,掌握主动
过去“一进公司门,五年不能动”的困境将成为历史。在“育成就労”框架下,劳动者在满足一定年限和条件后,将被允许自由转职。这极大提升了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和职业选择权,是权益保障的重大进步。
4.发展路径:清晰明确,扎根有望
完成3年“育成就労”后,符合条件者可顺利转为“特定技能”签证,继续在日本长期工作。对于制造业、护理等领域的从业者而言,一条从培训到就业、再到长期定居的职业发展通道已然铺就。
5.送出机构:提质增效,监管加码
中国的劳务输出机构将面临更高要求:必须强化日语培训与职业指导,提升服务质量。同时,高额收费、虚假承诺等违规行为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管与惩处。
对接收企业:转型在即,未雨绸缪
新制度不仅是对劳动者的改革,更是对接收企业的全面考验。企业需立即着手以下七项准备:
1. 吃透政策
密切关注政府发布的最新实施细则,重点掌握「转职规则」「日语能力要求」「接收人数上限」等核心条款。
2. 制定个性化育成计划
必须为每位外国员工量身定制「育成就労计划书」,明确技能培训内容、职业发展目标与晋升路径,体现“培育”诚意。
3. 完善合规待遇
劳动合同需提供多语言版本,工资支付、加班费计算、社会保险缴纳等必须合法、透明、可追溯,杜绝灰色操作。
4. 强化生活支援体系
提供日语学习资源、安全舒适的宿舍、生活咨询与心理支持,有效降低离职率与“失踪”风险。
5. 构建留才机制
面对人才流动常态化,企业需通过建立晋升通道、优化薪酬福利、营造包容文化等方式,用“人性化管理”留住优秀人才。
6. 优选合作机构
新制度下监理团体实行许可制,务必选择服务透明、专业可靠、信誉良好的支援机构,规避合作风险。
7. 妥善处理过渡期
制定现有技能实习生的安置方案,明确其未来是转为新制度、变更签证类型,还是依法结算合同,确保平稳过渡。
结语:从“用人”到“育人”,一场双向奔赴
“育成就労制度”的本质,早已超越简单的“引进劳动力”。它的核心是人才培养 + 长期雇用。日本正在向世界宣告:我们不再需要“用完即弃”的临时工,而是渴望能与企业共同成长、长期贡献的伙伴。
对企业而言,能否赢得这场全球人才竞争,不再取决于“谁的工资压得更低”,而在于是否能提供合理待遇、成长空间与尊重包容的工作环境。
2027年的钟声渐近,变革已不可逆转。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,唯有主动适应、积极准备,才能在这场重塑日本劳动力市场的浪潮中,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。